当前位置:汽车观察网 > 用车

  钢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与其他材料制成的结构相比,钢结构有以下特点:  1.钢结构重量轻  虽然钢结构容重大,与其他建筑材料相比,其强度要高得多。因此,在荷载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钢结构比其他结构重量轻,易于运输和安装,可跨越较大的跨度。   2。钢材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良好的塑性可以防止钢结构因意外或局部超载而突然断裂和破坏。良好的韧性使钢结构更能适应动载荷。钢材的这些特性为钢结构的安全可靠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3。钢更接近均质各向同性体  钢的内部结构比较均匀,非常接近均质各向同性体,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几乎完全弹性。这些性能与力学计算中的假设是一致的,因此钢结构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的受力条件。   4。钢结构制造简单,易于采用工业化生产,施工安装周期短  钢结构由各种型材组成,易于制造。大量的钢结构是在专业的金属结构制造工厂制造的;具有高精度。成品构件运至现场组装,采用螺栓连接,结构轻,施工方便,工期短。此外,建成的钢结构也易于拆除、加固或改造。   5。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6。钢结构耐热性好,但防火性较差。   钢耐热但不耐高温。随着温度升高,强度降低。当周围有辐射热且温度在150度以上时,应采取屏蔽措施。如果发生火灾,建筑物温度达到500度以上,可能会立即倒塌。为了提高钢结构的耐火性能,通常用混凝土或砖块包裹。   7。钢材容易生锈,应做好防护措施  钢材在潮湿环境下,特别是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下,很容易生锈。必须喷漆或者镀锌,使用过程中要定期保养  ************************还有一些纸可以参考大空间结构************  1,概述  在这个现实的三维世界中,任何结构本质上都是空间的。然而,为了简化设计和施工,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将其分解成片状的平面结构进行施工。和计算。与此同时,不易分解的真实空间系统从未停止过自身的发展,日益展现出普通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创造潜力,体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空间结构优异的工作性能不仅体现在三维受力上,还在于它们通过合理的弯曲形状有效地抵抗外部载荷。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更能展现其优良的技术经济性能。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般平面结构往往难以成为合理的选择。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大多采用多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近二十年来,各类大跨度空间结构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规模超过150m的超大型建筑较多。结构形式丰富多彩,运用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出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例如,1975年建成的美国新奥尔良超级圆顶体育场,直径为207m,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形穹顶;这一地位现已被日本福冈体育场取代,该体育场建于1993年,夏季直径为222m。 ,但后者更出名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它的球形屋顶由三个可旋转的扇形网壳组成。扇形沿圆周导轨移动,体育场可实现全关闭、打开1/3或打开2/3等不同状态。加拿大卡尔加里体育场建于1983年,采用双曲抛物线索网屋顶,圆平面直径为135m。它是为1988年冬季奥运会而建造的。它的外观极其美丽,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结构中织物材料使用的改进,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用索加固的膜结构)得到了发展。美国已建成多座大型气撑索膜结构; 1988年东京建成的“后乐园”棒球场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技术,尤为先进。其近似圆形平面的直径为204m;为1996年奥运会而在美国亚特兰大建造的“乔治亚巨蛋”(Georgia Dome,1992年建成)采用新颖的整体张拉索膜结构,平面轮廓尺寸为192mX241m的准椭圆形。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标志和著名的人文景观。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追求覆盖更大的空间。例如,有人想象覆盖整个街区、整个广场、甚至整个山谷,形成人工气候控制的聚集环境或休闲环境。 ;为了挖掘和保护古代陵墓和重要古迹,一些人还设想用超大跨度的建筑对其进行覆盖,形成封闭的环境。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讨论规模超过300m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   可以说,大跨空间结构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结构形式。Z.S. 《国际《空间结构》杂志主编马科夫斯基表示:在20世纪60年代,“空间结构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有趣但仍然陌生的非传统结构。然而,今天它已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时至今日,大跨度、超大跨度建筑及其核心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开发。例如,早在20年前,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就组织了为期10年的空间结构研究计划,投资1550万美元。同期,西德组织了由斯图加特大学主办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综合研究计划”,每年研究经费超过100万马克。这些研究工作为各国大跨度建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国际壳与空间结构学会(IASS)每年定期举办年会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是目前最受欢迎、最知名的学术团体之一。   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基础原本比较薄弱,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实践,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逐渐多样化,相应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也逐渐完善。以北京亚运会(1990年)、哈尔滨冬亚运会(1996年)、上海八运会(1997年)的众多体育建筑为代表的一系列大跨度空间结构——作为我国建筑技术进步的标志在国内国内外均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人大代表人数众多,国力不断增长,需要建设更多、更大的大型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休闲、展览、机场、机库等对超大型空间建筑的需求非常旺盛,这种需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空间结构领域面临的巨大机遇。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还比较呆板,大胆创新的作品很少,这说明新颖的建筑理念与先进的结构创作之间还缺乏理想的有机结合。特别是150m以上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工程实践相对较少。 ;结构类型相对集中于网架、网壳结构,悬索结构使用较少,一些前景广阔的新型结构形式如膜结构、索膜结构、整体张拉结构、开闭结构等。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的工程实践,但在我国尚处于空白或艰难起步阶段。情况似乎是,在相对平坦的草原上驰骋了十几年之后,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需要努力的新水平。这个新的层次包括材料和生产条件等技术问题,以及一些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为推动我国空间结构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努力创造条件,使这些技术和理论问题得到快速、更好的解决。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非常丰富,习惯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扁平网格结构;网壳结构;悬挂结构;膜结构、索膜结构;近年来国外应用较多的“索穹顶”实际上是索膜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混合结构(Hybrid Structure)通常是柔性部件和刚性部件的联合应用。   在上述各类空间结构中,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一些中跨球壳、圆柱壳、双曲扁壳和扭壳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理论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设计规定。然而,这种结构现在很少使用。主要原因可能是施工费时费力。平板网架和网壳结构还包括一些不能单独分类的特殊形式,如折板网架结构、多平面网架结构、多层多跨框架网架结构等,可统称为空间网架。网格结构。此类结构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持续增长。悬索结构、膜结构、索膜结构等柔性系统都是利用拉力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可以统称为张拉结构。此类结构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下面按照这两类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情况。   2。空间网架结构  网壳结构的出现早于平面网架结构。在国外,传统的肋环穹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一座平板网格于1940年在德国建成(采用Mero系统)。中国第一批现代网壳建于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但数量并不多。当时,大多数圆柱形格壳采用菱形“联合”网格系统。典型代表有1956年建成的天津体育场钢网壳(跨度52m)和同济大学1961年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网壳(跨度40m)。球形网壳主要采用环辅助系统。 1954年建成的重庆人民礼堂的半球形穹顶(跨度46.32m)和1967年建成的郑州体育馆的圆形钢屋顶(跨度64m)是仅有的两个。更大的球形网壳。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网壳结构在我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对而言,自1964年建成第一座平板网架(上海师范大学球房,31.5mx40.5m)以来,网架结构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首都体育馆建于1967年,采用斜交正交网格,矩形平面尺寸为99mx112m,厚度为6m。采用钢构件,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钢材指标为每平方米65kg(每平方米1kg≈9.8pa)。上海万人体育场建于1973年,采用圆形三向网格,网框长110m,厚度6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节点,用钢指标为每平方米47公斤。当时,平板电网在中国还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这两个网格的规模都比较大,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代表性,从而对工程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当时体育场馆建设需求的启发,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对这种新结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专业的制作、安装企业也逐渐壮大,为这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是我国空间结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平板网格结构自然处于优先地位。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为备战1990年亚运会而修建的一批体育建筑,大部分仍采用平板网架结构。这一时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网架结构的设计,生产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预制螺栓球接头开始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网架结构的安装速度。   但是事情总是有两个方面。在平面网架结构加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扩大和人们对建筑欣赏水平的提高,在设计越来越多的各种大跨度建筑时,设计者越来越感受到结构形式的选择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多样化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要求。这种现实需求对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多种空间结构形式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由于网壳结构与网架结构的生产条件相同,国内已经具备了现成的基础。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开始,当相应的理论储备和设计软件等条件初步具备后,网壳结构开始在新的市场中发展。条件下快速发展。结构数量逐年增多,网壳形式多种多样,有球形网壳、圆柱形网壳、马鞍形网壳(或扭曲网壳)、双曲扁网壳及各种异形网壳等。如上述几种网壳。所有外壳组合均已应用;预应力网壳、斜拉网壳(采用斜拉网壳加固)等新型结构体系也已开发出来。近年来,已建成一些颇具规模的网壳结构。例如,1994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采用肋环斜杆式(施韦德勒式)双层球面网壳。其圆形平面净跨108m,周边突出13.5m。网壳厚3m。它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对于节点而言,用钢指标为每平方米55kg。黑龙江省速滑馆建于1995年,覆盖400m速滑赛道。其巨大的双层网状壳体结构,由中央的圆柱形壳体部分和两端的半球形壳体部分组成。外形尺寸86.2mx191.2m,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平方米,网壳厚度2.1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螺栓球接头,用钢指标为每平方米50kg。 1997年刚刚建成的长春万人体育场,平面呈桃核形。它由肋环球形网壳组成,将中心条切掉然后将其重新组合在一起。它是巨大的。如果包括支腿,外形尺寸达到146mx191 .7m,网壳厚度为2.8m。桁架式“网”的上、下弦杆和腹杆均采用方(矩形)钢管制成,并通过焊接连接。是我国第一座方形钢管网壳。该网壳结构的设计方案由国外提出,施工图设计、制作和安装均在国内完成。   在网壳结构应用日益扩大的同时,扁平网架结构并没有停止自身的发展。这种目前相对简单的结构,无论大小,都有其广泛的应用范围;近年来它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在机场维修机库方面,广州白云机场80m机库(1999年)、成都机场140m机库(1995年)、首都机场2Zmx150m机库(1996年)等大型机库均采用平面网格结构。 。这些三边平板网格规模较大,需要承受较重的悬挂载荷。他们经常使用较重的焊接钢(或钢管)结构,有时需要使用三层格栅;其单位面积钢材指标平均可以达到公共建筑用网格尺寸的一倍以上。单层工业厂房也是近年来平板电网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为了便于生产工序的灵活安排,工厂的柱网规模日益扩大。这时,平面网架结构就成为非常经济适用的理想结构方案。 1991年建成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尔夫球车安装车间,面积近8万平方米(189.2mx421.6m),柱格网21mx12m,焊接球节点格网,钢材指标每31kg平方米。该工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平板网架结构。 1992年建成的天津无缝钢管厂加工车间面积6万平方米(108m×564m),柱网36m×18m。它采用螺栓球节点网格,钢指标为每平方米32kg,与传统的平面钢桁架方案不同。相比之下,节省 47%。鉴于此类工厂面积巨大,确实为平面网格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领域。非常明显的是,包括网架和格壳的空间网架结构是近十年来我国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空间结构类型。该型结构体系整体刚度好,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可提供多种建筑风格,因而受到建设者和设计者的青睐。我国电网公司的蓬勃发展也为此类结构提供了便利的生产条件。据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建设的网架、网壳结构建筑面积已达800万平方米,相应的钢材消耗量约为20万吨。如此之大的数量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无愧于“网络王国”的称号。难怪国外相关企业都觊觎这个巨大的市场。   如此巨大的发展势头自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目前电网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大批小型电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良莠不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设计并不总是由经验丰富的人完成的。因此,大力加强行业管理,切实抓好设计、生产、安装质量,是推动我国空间结构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3.张拉结构   中国现代悬挂结构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北京工人体育场和杭州浙江人民体育场是当时的两座杰作。北京工人体育场建于1961年,其圆形屋顶采用辐条式双层悬挂系统,直径94m。浙江人民体育场建于1967年,其屋顶为椭圆形平面,长直径80m,短直径60m。采用双曲抛物面正交索网结构。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悬浮屋顶是1953年建于美国的罗利体育场,它采用以两个斜抛物线拱作为边缘构件的马鞍形正交索网。我国建造的上述两种悬挂结构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可以说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悬挂结构的发展却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跨度建筑的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空间结构形式的要求。这种形式丰富的轻型结构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热情高涨,工程实践数量明显增多,应用形式趋于多元化。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已开展,情况相当可喜。   柔性悬索在自然状态下不仅没有刚度,而且其形状也是不确定的。必须采取铺设重型屋顶或施加预应力等措施,使其具有一定的形状,成为在外荷载作用下具有必要的刚度和形状稳定性的结构。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科技人员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具体工程情况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创造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结构应用形式。   如山东淄博等地在中小型屋面结构中采用悬挂结构,颇有特色。主要采用单层平行电缆系统或伞形辐射电缆系统加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施工方法。施工时,先将屋面板挂在拉索上(使拉索恰好位于板间缝隙中),临时加载板以拉长拉索,然后在板间缝隙中浇注细石混凝土,并拆除达到一定强度后的临时荷载。即形成具有一定预应力的“悬浮薄壳”。这种结构和施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备,成本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单层悬索的形状稳定性,在单层平行索系统上设置横向加劲梁(或桁架)也是非常有效的。横向加劲构件有两个作用:一是传递可能的集中载荷和局部载荷,使它们更均匀地分布到每根平行的索上;另一种是将横向加强件两端压至预定位置或调整拉索。张紧会在整个系统中产生预应力,从而增加屋顶的刚度。从安徽省体育馆等多个项目的实践来看,这种混合结构体系施工方便、材料经济。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作。   由一系列曲率相反的承载索和稳定索组成的预应力双层索系统是解决悬索结构形状稳定性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其工作机理与预应力索网类似。 1966年,瑞典工程师Jawerth在斯德哥尔摩冰场首次使用了名为“缆索桁架”的专利系统,该系统由一对承重缆索和一根稳定缆索组成。此后,这种扁平双层电缆系统在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无锡市体育馆也采用这一制度。作为该系统的改进,吉林滑冰馆采用了新型的空间双层索系统。其承重索与稳定索位于不同平面,但错开半个柱距,创造出新颖的建筑造型,很好地解决了矩形平面悬吊屋面常见的屋面排水问题。这种新颖的结构参加了1987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先进结构展览会。   我国悬挂结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许多工程中采用了多种组合方法。主要方法是将两个或多个预应力索网或其他悬挂系统组合起来,并设置强拱或刚性框架作为中间支撑,形成各种形式的组合屋盖结构。例如,四川省体育馆和青岛市体育馆的屋顶由两个索网和一对钢筋混凝土拱作为中间支撑组成。北京朝阳体育馆由两个索网和一个称为“索拱系统”的中央支撑结构组成。中央索拱系统由两根悬索和两个钢拱组成。它本身就是一个混合结构,其概念也很创新。各种模块化屋顶的使用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建筑造型,而且往往也能更好地满足某些建筑功能要求,例如为体育场馆建筑提供“最优”的内部空间。从纯粹的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整体式索网或其他悬挂系统可以经济地跨越大跨度,并且不需要中间支撑结构。因此,很多时候,采用模块化屋顶主要是出于对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的考虑。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效果来看,在这方面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在屋面结构中引入斜拉系统可以形成一系列混合结构形式。该系统利用从塔顶延伸的斜拉索为屋顶的横向结构(主梁、桁架、扁网架等)提供一系列中间弹性支撑,从而使这些横向结构不需要放大了。结构高度和构件截面可实现大跨度。前面提到的斜拉网壳也属于此类混合结构。   悬挂结构虽然近十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与网架、网壳结构相比,其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1)悬挂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相对复杂,缺乏商业化程度高的实用计算程序,一般设计单位难以采用。 ; (2)悬索结构施工虽然并不复杂,但一般施工单位并不熟悉。没有专业的悬挂结构施工队伍,也影响了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大胆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同时,国外广泛应用的同样属于张拉结构体系的膜结构或索膜结构,在我国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除了与设计理论储备和生产条件有关的原因外,国内缺乏符合建筑要求的膜材料是一大制约因素。纵观国外情况,1970年大阪世博会美国馆采用了充气膜结构(俗称充气结构)。首次使用聚氯乙烯(PVC)涂层玻纤布,引起广泛关注。其准椭圆结构平面轴线尺寸达到14Om x 835m,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第一个大跨度膜结构。 20世纪70年代初,杜邦公司开发了一种涂有聚四氟乙烯(PTFE,商品名:Teflon)的玻璃纤维织物。这种膜材料强度高、防火性能好、自洁性好、耐用,是膜结构的首选。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后至1984年,美国修建了多座尺寸为138m-235m的体育场馆,全部采用空气支撑索膜结构,取得了优异的技术经济效果。然而,这种结构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意外漏风或气压控制系统不稳定,导致屋顶塌陷,或者由于暴风雪天气在屋顶上形成局部雪袋,而热风融雪系统效率不足以导致屋顶倒塌。低迷甚至意外。这些问题让人们对空气支撑膜结构的未来产生了怀疑,这种结构形式自1985年以来就没有在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中使用过。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张拉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结构。不过,如前所述,1988年日本建成的东京后乐园棒球场仍然采用空气支撑索膜结构,但它采用了极其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采用了双层膜结构,可以在内部通过热空气。中间融化雪。 ;中央计算机自动监测风速、雪压、室内气压、膜缆变形和内力,自动选择最佳方法控制室内气压、消除积雪。   张拉膜(或索膜)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该系统类似于索网结构。它张紧在刚性或柔性边缘构件上,或通过特殊结构支撑在几个独立的支点上。它通过拉力建立预应力并获得确定的形状。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体育场建于1985年,外径288m。其看台雨棚由24个形状相同的单柱帐篷式膜结构单元连接而成。每个单元悬挂在中心柱上,外边缘通过边缘拉索张拉在几个独立的锚固装置上,内边缘拉紧在直径133m的中心环拉索上。美国丹佛国际机场出发大厅建于1993年,采用全封闭张拉膜结构,平面尺寸为305mx67m。它由17个双柱帐篷式单元连成一排组成。每个长单元由相距45.7m组成。两根柱子支撑着它。这两个项目是大型张拉膜结构的典型例子。还有一种骨架支撑膜结构。例如,日本秋田县的“天空穹顶”,是一个两侧被切掉的球形穹顶(D=130m)。其主要承重结构是一系列平行的格构钢拱。两拱之间的钢索覆盖膜材后向下拉紧,在屋顶上形成V形排水(雪)槽。这种骨架作为支撑膜结构的例子有很多。然而,美国工程师盖革基于富勒张拉整体概念开发的所谓“索穹顶”(Cable Dome)可能是近10年来最流行的新颖张拉系统。张拉整体最初是指由连续拉杆和分散压力杆组成的自平衡系统。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杆的拉力作用。然而,严格意义上的Tensegrity系统在该项目中无法实现。盖格进行了适当修改,提出了支撑在圆形刚性件外围构件上的预应力索压杆系统。电缆沿径向布置,屋顶采用膜材料。他称其为“索穹顶”,也是 1988 年汉城奥运会的首批两个体育场项目。美国Levy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系统,改用连接的方形索网,使屋顶膜单元具有菱形双曲抛物面形状。它被用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其平面呈准椭圆形,尺寸为24lmx192m。这种张拉索压杆膜系统重量极轻,且易于安装。在大跨度、超大跨度建筑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膜结构的差距非常明显。这几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说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膜结构的应用近年来也开始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势头。 1997年为迎接八运会而在上海修建的体育场,看台雨棚采用钢架支撑的膜结构,总覆盖面积3.61万平方米。膜结构在我国大型建筑中的应用尚属首次;但所使用的膜材料都是进口的,施工安装也是由国外公司进行,价格较贵。值得指出的是,国内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膜结构生产和安装的公司,并且建造了多个规模较小的膜结构。国内膜材料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种种迹象表明,膜结构这一极具潜力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的发展已显露出锋芒。   4。理论研究   (1)空间结构的应用与相应的理论研究同步发展。应该说,我们在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静力作用下的结构特性和分析方法,主要目标是满足总体设计工作的要求。这些研究为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早期工作集中于基于连续统理论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研究,如平面网格的赝板解、格壳的赝壳解等;悬挂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位移,因此计算时应考虑结构中的几何非线性,当时发展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形式悬挂结构的考虑大位移的分析方法。有一段时间,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结构计算之前,各种分析方法在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分析方法毕竟有其局限性。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近似性,并且往往只适用于某些结构形式。   ****************************

汽车观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273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