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汽车观察网 > 促销

当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被朋友封为微博大王时,他跟着李想的微博走红了汽车行业。李想在汽车之家时代积累的经验他的经历也被视为李想媒体人基因的延续。

要说拥有这种打造媒体帝国的基因的不止李响一个,出生在宜车的李斌也有这个能力。事实上,李斌在微博上并不活跃。

这种本质区别不仅体现在李斌、李想时期宜车和汽车之家不同的经营理念上,也存在于蔚来和理想创立初期。

同时,与李想聘用了汽车之家许多老部门不同,蔚来与易车的分离更为彻底。

李斌曾在车主和媒体活动中提到,蔚来的好东西宣传得不够。近日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已开始对营销和传播部门进行大规模组织调整。

但不得不承认,理想现在的营销模式太狠了。蔚来是否应该效仿?

自媒体时代的李斌和李想

比特车和汽车之家,李斌、李想时代,造就了汽车互联网垂直领域的两位先锋。

贱人擅长销售,汽车之家擅长内容。这一特点也与他们的创始人密切相关。

易车和汽车之家之间的跳槽现象非常普遍。在2015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从汽车之家跳槽到易车的员工会明显感觉到,在数据库层面,汽车之家的数据量和数据系统明显优于易车。

李想刚创办汽车之家时,将网站定位为“汽车爱好者之家”。因此,车型库、论坛、汽车新闻是汽车之家的重点内容,也是李想一手推动的。以实车图替代官方图,颠覆了车评内容,推动了丰富车型数据库的建立。

相比之下,比李想更早立志创办汽车网站的李斌,在2000年中国互联网和家用汽车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将两个最火的风点结合起来,把目标定为易车。 ,就是打造一个中国汽车网站,一个更多的to B的想法。

有人曾经总结过李斌、李想时代易车和汽车之家的区别:一个更注重导购,一个更注重信息化。易车注重销售线索,与百度合作。届时,如果你在百度搜索汽车相关内容,首先会显示来自易车的信息;汽车之家则依靠流量,不断优化产品、加强论坛运营,提高用户粘性。 2014年,李想成为中国第一批特斯拉车主,并荣幸地第一个购买了Model S,还在汽车之家论坛上发布了提货工作。

看似汽车之家更强调社区,但其实李想一直看重的是产品体验本身。李斌为易车打造入口的做法更多是一种流量理念,将入口视为整个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后者似乎更关注广义上的生态。

虽然李斌和李想在垂直媒体时代创建了两大汽车垂直网站,但赋予各自“产品”的核心却不同。

李斌、李想重新进军造车,基本上是他们自媒体时代思维的延续:

追求商业模式创造的李斌将易车时代的思维带到了蔚来:蔚来强调围绕用户体验打造线上+线下提升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

追求打造产品力的李想,经历了第一个模式的失败,只能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打造核心产品。这也让理想更加关注产品本身:围绕产品打造专业体系。

李想却凭借自己的媒体经验,一手打破了汽车品牌传播方式,甚至迫使包括蔚来在内的众多品牌不得不适应新的新车传播方式。但媒体思维与蔚来有着本质的不同。关系。

社交媒体VS互联网思维

现在媒体已经明显感觉到新车发布的节奏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并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品牌追随。

例如,立得L9开启的社交媒体传播,不仅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让数字、科技领域的KOL们产出不同类型的内容,还通过“解密新内容”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放到社交媒体上。汽车”第一时间。媒体集中发布创造了新车发布内容,但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媒体传播的扫屏能力。

理想汽车的公关部已经用尽了准备媒体材料的所有能力,并接管了媒体应该做的大部分工作。比如,在准备给媒体拍摄理想L9的时候,我什至直接把GLS和宝马X7拿来给媒体对比。信息包、自制表格、什么时间发布什么信息都在理想的掌控之中。

来源:微博截图

这背后,离不开李想汽车之家时代团队的支持。

事实上,在此之前,比李想更早完成量产车上市的蔚来,其商业逻辑也引发了汽车制造领域的模仿。

比如搭建app、进行社区运营。

NIO App一手打造了集服务、社交、媒体、商城于一体的汽车品牌App模式。 李斌等蔚来核心高管也以NIO App作为发声、与用户沟通的第一渠道。 所以,李斌在微博上不回应公众也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他的活动需要在NIO App上维护。

蔚来宣布降价后,李斌第一时间在蔚来App上做出了回应。来源:蔚来App

除了构建积分体系外,蔚来App还通过在商城运营独特的产品和积分权益来吸引潜在用户和蔚来车主。蔚来的积分体系至今仍是所有汽车品牌中最为出色的。

NIO App不具备营销属性。尤其是近两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潜在用户很难通过蔚来App成功转化为蔚来车主。

不过,NIO App仍然是NIO用户系统的一部分。蔚来成立初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形象:蔚来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其创新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用户社区”。

当然,蔚来这种打通线上线下场景的商业模式对于蔚来车主来说更有效。

在很多人眼中,早期的蔚来更多的是互联网思维,就像一家装扮成新车的互联网公司。但在通信层面,蔚来并没有贯彻这种互联网思维。

而理想开辟了社交媒体传播的突破口,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媒体的传播路径。借助传播模式的创新,理想的新车在销售前能够获得更大的关注度。

为此,很多人认为,理想懂得抢占舆论高地。

来源:微博截图

如果说理想和蔚来这两家公司的相似之处:现阶段,它们之间的舆论两极分化很大。

或许正是这种分化,造成了媒体圈前所未有的分化:在汽车媒体,包括科技媒体,来自理想集团的KOL和来自蔚来集团的KOL逐渐分化,呈现出势均力敌的局面。 ,甚至出现一些不相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理想和蔚来打造的“个性”正在被媒体用来强化个体属性,充分利用这种流量效应为自己制造话题。

“理想模型”无法验证“蔚来模型”

两种模式有本质区别:

理想媒体帝国模式的本质是理想,或者说理想公关部,承担大部分的媒体和媒体属性工作,并在更小的团队运作模式下最大化传播效果,这也印证了理想的一贯作风做事之道:花小钱办大事。

此外,李想甚至能在微博上直接把营销费用这个冷门话题搬上台面,打造出“我有钱,我会花钱”的形象。很多人调侃,理想的营销费用,李想的微博就占了一半。

图片来源:微博

蔚来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所以当蔚来花8000万租下北京长安街的东方新天地店时,人们一直在问:蔚来认为是这样的值得投资吗?

其实,无论是理想的媒体帝国,还是蔚来的用户运营商业模式,都必须通过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来验证。

当车企开发出蔚来的APP关注李想、发微博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没有想清楚一件事:要达到提供大规模服务的目的,仅仅跟风就够了吗?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稳步进入市场化,新造车厂商开始优胜劣汰,当玩家越来越少的时候,培育全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意识的阶段已经过去。

这也是蔚来现阶段开始重视营销、重组团队的重要原因。

在争夺市场份额的阶段,如何造出一辆好车,清晰地阐述造车思路、产品定位、产品力,成为了这个阶段的新变化。

李想则成功地利用微博,不断向网友灌输理想的经营理念。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这种方式起到了帮助大众了解理想的产品亮点和技术能力的作用。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理想的品牌与产品传播领先于市场,帮助产品转化为市场订单。本质上,从理想一直强调的飞轮效应来看,品牌只是构建大产品商业模式的一方面。还需要从研发、交付、供应链、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

这些方面,正是蔚来过去不愿过多提及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想的飞轮效应中,商业能力作为交付能力的组成部分,其权重远弱于品牌。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官方

这或许也说明了一点:理想的商业闭环在现阶段是自洽的。

而蔚来也必须用交付量来证明其所倡导的商业模式。

今年以来,两个品牌的出货量出现了分歧,这也给业界带来了一种错觉:

跟风发微博带来的舆论效应,对车企订单量的拉动作用远大于商业模式。

同时,由于今年车市两款产品的交付差距较大,毛利率表现和盈利能力放大了这种差异。

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最新的周榜中,蔚来已经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6月26日至7月2日这一周,也就是蔚来正式宣布降价两周后,蔚来订单量快速增长,在新势力中排名仅次于理想。这也表明,蔚来的降价效果终于显现了。

数据来源:李汽车

虽然理想将品牌传播和产品营销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们仍然不能认为用理想的路线套用蔚来就是推动蔚来振兴的法则。

蔚来或许看清了一件事:打造媒体帝国并不是理想汽车短期盈利的关键。对于蔚来来说,其商业模式的稳定性也必须一砖一瓦地打造。

蔚来的营销转型不能靠模仿。

汽车观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27397号